湖北省保康县堰垭村,一个在上世纪80年代只能靠政府每年5万公斤救济粮、5万元救济款过日子的贫困村,如今已经成为村民家家住着“生态型别墅”,户户都有小汽车的富裕村。堰垭村的这一巨变,源于他们科学利用自然资源,走出的一条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发展集体经济为依托的绿色发展道路。
绿色发展拓宽致富路
堰垭村是一个毗邻神农架林区和房县的鄂西北高寒边远村,面积20.87平方公里,全村平均海拔在1400米以上。曾经,这里没有一块3亩以上的平地,“竖起来的路、挂起来的田,四条梁子三条沟”是当地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但如今,堰垭村村民住的是由村统一建造的宅子,村集体的资产上升到了3亿元以上,每年可用的资金也超过了1500万元。
而这,得益于堰垭村选择了绿色发展之路。
堰垭村虽地处偏远,但境内探明有2000多万吨磷矿资源。上世纪80年代末,在“靠山吃山”的政策鼓励下,村里的私人磷矿遍地开花。但经过数年的无序开采后,堰垭人却傻眼了:村里更穷了,负债80余万元;村民更惨了,人均负债1000多元。
1995年10月,宦忠云走上了堰垭村磷矿矿长的岗位。他认为,若再按以前的开发模式,堰垭村仍然免不了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的命运。上任伊始,他就宣布:今后全村磷矿资源按规划统一开采,不许任何人滥开乱采。
生产经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后,堰垭村的矿山绿色发展道路也越走越清晰。经过磷矿资源开发规划编制,矿山生产由原来的小打小闹逐步走上规模化开采的道路,年生产矿石由原来的不足两万吨上升到现在的35万吨;在高低品位矿石配矿试验取得成功后,堰垭村又在保康开了配矿销售先河,以前被当成废渣扔掉的低品位矿,也变成了市场上的“金疙瘩”。此后,堰垭每年有5~8万吨低品位磷矿资源进入开发序列,延长矿山服务年限10年以上,而且每年可为矿山增加收入逾千万元。
绿色矿业的成功实践,让堰垭村绿色发展的决心更加坚定,致富路也越走越宽广:利用林川河的水力资源,建起了四梯级水力发电站,总装机容量达5585千瓦时,每年为村集体积累增加纯收入300多万元;依托有利中药材生产的自然环境条件,使全村的七叶树、白芨等特色中草药种植业已形成300亩规模。在村内流转100亩耕地后,又从莫家垭村流转200亩。村民的房前屋后哪怕只有一两平方米的地,也会种上这些药材。
磷矿、水电、中药材三大产业的形成,在新世纪也翻开了堰垭村历史的新篇章。这个过去靠政府“输血”的穷山村,也嬗变成当地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阵地。
绿色生态戏越唱越精彩
在绿色发展思路形成后,堰垭村就开始了打好生态牌、唱好生态戏的努力。
为解决位于白马沟五组28户村民吃水难、行路难问题,更为了让村民生产的绿色农产品、中药材能卖的出去,2003年,堰垭村决定修建连接干溪沟和林川河的环村公路。根据设计,环村公路需翻越20多公里的两道山岭,除两处必须用隧道连接外,其余地方都以盘山公路形式修建。可有村民反映说,若是修盘山公路,山下5000多亩原始森林和林中1200多棵古树就会被毁于一旦。路要修,生态也要保护。堰垭村两委干部和村民在讨论后一致决定,原设计中凡可能对森林造成重大破坏的地方,一律改为隧道贯通连接。
这一改,全长12.1公里的白马沟公路,隧道就由最初的2个增加到34个,隧道总长达到了5.1公里,原计划投资190多万元的公路,最终实际投资超过697.6万元。
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全体村民无怨无悔,并用行动表明了自己的决心。
站在筲箕洼不远处的一个隧道口,宦忠云说,为了将保护理念落实到施工队的行动中,他们还与各个施工队签订了一条苛刻条款:每立方米工程款中必须拿出5%的生态保护风险抵押金。每毁坏一棵路面以外的树,扣除工程款500元。
站在保护下来的古树下放眼远眺,只见远山若隐若现,眼前原始森林郁郁葱葱。“森林中有许多铁匠树、稠树、崖柏,处在无土少水的悬崖上,生长的特别慢。”宦忠云说,“就算只有双手合围粗,起码要生长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
公路一修通,堰垭村的生态戏又唱出了新桥段。2008年,堰垭村在国家商标总局申请注册了以“堰垭”为主打品牌的26个商标,涉及磷矿加工、医药、旅游等10个类别。现在,堰垭村的生态工业方兴未艾,生态农业和生态中药材已初具规模,生态旅游也拉开了序幕。生态大戏,在堰垭村也越唱越精彩。
分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本着不让乡亲们再过苦日子的愿望,宦忠云当年并没有去承包企业,而是在矿山只按规定拿工资,企业无论挣多少钱都是村集体的收入。
1996年,村集体磷矿实现工业总产值297万元,总收入255万元,上缴国家税费74.7万元。当年,宦忠云就把为村民办实事纳入了议事日程。在随后的日子里,堰垭村始终在坚持两件事。
一是抓强壮集体经济。在矿山生产上,依据矿山开发规划逐年提升规模化开发能力,使矿山的生产量由接手时的每年1万吨左右、提升到现在每年30万吨以上,每年向村集体上缴利润1000万元。利用绿色矿业形成的利润和信誉,前后用10年时间为村集体建成了梯级水电产业,每年为集体贡献300多万元的利润。采取“自己先探索试验、带动骨干户发展、再鼓励村民一起上规模发展”的办法,以“公司+农业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的发展带动模式,在堰垭形成了中药材种植新产业。
二是将村民享受集体发展成果的事抓实。在率先解决9家贫困户住房问题后,根据集体资金支付能力,让村民享受的发展成果也越来越多:现在,全村共有100余人在集体企业或依托村项目建设,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全村人均纯收入也原来的每年不到500元上升到2.5万元;村里的老人可以拿到每月500元的养老补助金;贫困户子女上学,全部学费由村集体负担;每年应由村民自费支付的合作医疗基金由村集体统一支付;同时,村里拿出1500多万元,修建“乡村大舞台”、文化广场、体育运动场等设施。
看到致富前景的村民们,对集体发展道路也越来越支持。2003年,为了更好地保护养育自己的青山,村委会决定将分散在村民手中的林权全部收归集体所有。村民毫不犹豫地将《林权证》送到村委会。在村民十多年自发的造林、护林和封山育林后,全村2.8万亩林地变成了国家级、省级公益林。
“堰林一条河,石鼓对石锣,谁人能识宝,金银骡马驮。”这首在堰垭村传唱了千百年的古老歌谣,如今被勤劳的堰垭人民,变成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