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稳评首页 > 地方动态 >

甘肃省不动产登记便民利民改革见闻

  7月22日9时整,金色的阳光透过玻璃门,洒满甘肃省金昌市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办证大厅。开门不到半小时,中心综合受理处工作人员岳云春,已经颁出了6本不动产权证。望着领到“红本本”的群众脸上挂满的笑容,她自豪地说:“看着他们高兴,我也挺有成就感!” 这是甘肃省推进不动产登记便民利民改革,增强群众获得感的一个缩影。

  针对不动产登记实践中的问题,甘肃各地对标对点,因地制宜攻坚堵点难点,提高登记质量,提升便民服务水平。其中,金昌、张掖、玉门三市在推动交易登记一体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实现办证“一处跑、跑一次”方面亮点纷呈,成为西北地区深化不动产登记改革的三张“新名片”。

  交易登记一体化:刀刃向内破藩篱 

  同样是办不动产权证,金昌市民李双喜和吴福年感受截然不同。李双喜2017年办理房屋交易过户手续,足足等了20天,而2019年办理的吴福年,只用了3天。

  从20到3,缩减的17个工作日,浓缩着金昌不动产交易登记实现一体化改革的艰辛历程。

  金昌市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主任刘寅德介绍,“一体化”之前,金昌市不动产登记堵点重重:交易和登记分属住建、原国土资源两个部门,双方各有政策法规和办件流程,平台系统互不兼容。“神仙打架,百姓遭殃。”体制不顺、机制不畅,受累的还是办事企业和群众:办理登记两头跑,程序繁杂反复,耗时费力……投诉、意见如雪花般蜂拥而来。

  事实上,金昌的困境在全国普遍存在。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实施以来,全国仅有江西省全面实现交易登记一体化。甘肃境内,只有白银市一步到位,在改革之初就驶入了“一体化”的轨道,经过几年实践,无论是管理水平、工作效率,还是登记质量、群众口碑都远高于其他城市。金昌可不可以打破交易登记“两张皮”“双流程”,让不动产登记实现质的飞跃?

  “职能整合大势所趋,合到一块儿效率更高!”“不能再让群众打爆市长热线了!”在群众期盼和自我革新的要求下,一场市委、市政府全力推动的不动产交易登记一体化硬仗打响了。

  2016年6月,市政府召开不动产登记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列出攻坚明细表,靠实市编办、财政、人社、国土、住建等各部门责任,要求摒弃部门藩篱,全力做好整合。7月,全市房屋登记数据资料完成移交,迈出“一体化”的关键一步。

  期间,人员整合、业务衔接中一度出现“等、拖、慢”问题。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市政府多次召集相关部门一把手,“务必要认清形势,增强大局意识,做到知行合一。”市长杨建武一再强调。

  多次部门汇报、5次部门协调会、4次市政府会议……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18年金昌“一体化”照进现实。市房地产交易中心更换“娘家”,隶属关系从住建局变成国土资源局;人员和固定资产整体移交市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人员、职责和资料整合顺利完成。与此同时,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建设全面启动,通过窗口设置集成、流程办理集成、信息共享集成,实现了登记“最多跑一次”的目标。

  “金昌不动产交易登记一体化的背后,是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甘肃省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主任张成一针见血,“只有政府充分认识到不动产登记机构职责整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破除万难,推动交易登记一体化。”

  “一体化”后,金昌市不动产登记提速增质明显:交易和登记数据实时传送、共享,既保证了交易登记职责的履行,也满足了房地产市场监管的需要,方便了业务人员和办证群众查询信息。一般登记办结时限从35个工作日压缩到5个工作日内,缩减比例高达85%。像李双喜这样办证等20多天的场景已成为历史。

  攻坚历史遗留问题:旧账新账逐一算 

  曾因群体上访轰动一时的甘州区梁家墩镇政府住宅楼48户住户,最近终于领到了不动产权证。此前,由于整幢楼没有办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住户们领证愿望一直落空。张掖市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得知情况后,主动帮助协调,最终这一困扰多年的登记难点迎刃而解。

  在张掖市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大厅,住户代表张建雁、魏绍梓抚摸着崭新的“红本本”,热泪盈眶:“20年来我们找了一个又一个单位都没有结果。感谢中心,感谢为我们办事的每一位同志!”

  历史遗留问题,检验着政府部门的担当和为民公心。近年来,张掖市因历史遗留问题引发的不动产登记上访事件明显增多。“许多地方都把信访当作‘烫手山芋’,能躲则躲,但我们不怕。正面处理积极回应,才能解决问题,赢得民心。”张掖市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主任张家金说。

  该中心不等不避,严格按照“规范不动产登记行为、方便群众办理不动产登记、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的原则,主动探索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方式方法,形成了一本实践经验宝典。

  第一类,解决缺乏有效政策支持时期的问题。比如,对分散登记时期的遗留问题和统一登记改革后出现的新问题,在汇总梳理、实地调查、查找政策依据、部门协调的基础上,通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形成会议纪要,推动问题落地。

  再比如,对涉及多部门的事项,由政府出面召集有关部门,以“一事一议”方式处理。张掖市高台县南华工业园由于部分企业厂房无规划和竣工验收等资料,没法办理不动产登记,影响了企业资金周转。县政府调研摸底后,责成住建、消防、鉴定机构一一对应,包干处理,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第二类,紧密结合现行政策出台工作措施,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该市将典型历史遗留问题分为“房屋已登记土地未登记”“土地已登记房屋未登记”“原房地登记信息不一致”“划拨土地上的商业门店补办出让手续”四类,逐一化解。

  买的新房竣工,可开发商跑路了,购房人怎么办理产权证?对应上述“土地已登记房屋未登记”问题,可由工商部门出具证明,不动产登记机构进行公告,期满无异议的,购房人缴清税费即可申请办理“红本本”。

  目前,全市依据这份宝典,已处理历史遗留问题75件,解开了近4000户群众心里的疙瘩。“在协调解决问题中,我深深体会到群众办事不易。作为公职人员,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我们责无旁贷!”张掖市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综合科负责人皮燕妮说。

  “一处跑、跑一次”:权力放下去服务提上来 

  28个部门精英集一区域联合办公;水电暖、纳税、贷款、过户、测绘一窗通办;九成业务3天内办结……在玉门,走进宽敞明亮的市民中心不动产登记交易综合服务区,和房子有关的所有事宜都能得到快速处理。这等便捷,源自玉门市不动产统一登记“一处跑、跑一次”的便民服务改革。去年10月,该市在全省“放管服”改革新闻发布会上就此作了经验介绍。

  “西北地区不动产登记改革最难的是观念转变。”玉门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赵德军认为,权力下放是推动改革的核心。“一直以来,从上到下喊口号多,抓落实少。而玉门从关键核心处入手,不留尾巴、不搞变通,将行政权力整体下移,疏通了肠梗阻,实现了最大限度便民利民。”

  2017年以来,玉门将登记权、土地审批权、规划审批权、土地二级市场审批权等16项权限,下放至不动产登记综合服务窗口首席代表。不动产登记从前台受理、首席代表审核、中心主任核定的“三审”制,简化为前台受理、首席代表一次性审定的“两审”办结制。

  与此同时,在受理流程上,各部门充分对接,并联同步审批。“以前老百姓把窗口称作收发室,说我们就起着转交材料的作用。现在不一样了,改革后即办件、承诺件、转办件全部集中在窗口办,办结时限比法定时限缩减50%以上,群众等候时间大幅减少,满意度明显提高。”赵德军介绍。

  权力放下去,监管严起来。玉门局严格实行效能监督监管,将审批流程与市民中心电子监察系统互通,限时办结,并实时向大厅公示牌、服务对象和审批单位负责人推送进程。办理结果还与绩效考核挂钩,一旦超时,首席代表会受到黄牌、红牌警告,若一个月黄牌警告两次,将被扣掉360元工资。

  对于老百姓而言,改革最普惠的成果就是急其急、解其忧。民生百态,错综复杂,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难免在现有法规政策中找不到处理依据。对此,玉门市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印制了《操作指南》,对照分析先进地区优秀案例,将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解决方式总结成册,分发给一线人员统一参照处理,以提高工作效率。

  在玉门做饺子店生意的东北大庆人刘先生因资金紧缺急需卖房,可结婚证却丢了。依据法规,必须回婚姻登记地大庆找到相关证明才能卖房,夫妻两人急得团团转。中心依据《操作指南》上个月刚更新的“婚姻类”登记问题处理办法,让双方写下承诺房产权利人是夫妻的证明,并公示了15天,无异议后当即为其办理了卖房手续。

  对于夫妻一方在异地要卖房的,中心尝试实行远程认证制。在双方承诺同意环节,以视频录像的方式在线记录保存下来,形成依据,满足群众快速卖房的心愿。而根据现行政策,房屋处置必须夫妻双方到场才行。“认真研究法律法规是我们的必修课,既要程序合法,又要把群众的事情办下去。”赵德军认为。为降低不动产登记风险,中心向政府申请实行“不动产责任保险制”得到了大力支持,一周内30万元资金便拨付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