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记者来到白龙江畔的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坪垭藏族乡异地搬迁新村,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14排错落有致的藏式民居就像14颗“佛珠”镶嵌在这块吉祥的土地上。坪垭藏族乡昔日遭受地灾侵袭的藏族同胞,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过上了幸福生活。
近年来,甘肃省自然资源厅把地灾防治作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部门优势,用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扎实的工作,助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顺利实施和精准脱贫目标的有效实现。
加大地灾防治力度助力脱贫攻坚
甘肃厅将地灾防治与精准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环境修复、新城镇建设、棚户区改造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发挥各类政策的叠加效应。在地灾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过程中,加大资金补助力度重点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2014年~2018年,甘肃厅先后向甘南、临夏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及其他少数民族自治县、自治乡安排资金6.44亿元。有效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助力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人口有50多万,是我国唯一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东乡县海拔2400多米,有“黄土高原第一山城”的美誉。
2011年3月2日,东乡县县城撒尔塔文体广场发生大面积塌陷滑坡,县城近2/3建成区严重受损。滑坡发生后,面对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的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情况,地质勘查工作人员数十次实地踏勘,编制灾后重建地灾防治规划。
同时,甘肃厅积极争取各级项目资金,按照先治理、后重建的步骤,在3年内完成总投资约5.9亿元的地灾防治项目。通过项目,改变了东乡县过去“有县无城”的历史,县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县城面积由2.1平方公里扩展到5平方公里,宽阔的马路以主街道为中心,呈放射状流畅地延伸;昔日荒沟依照其原型,被巧妙地建成层层叠叠的天然看台,沟底是平坦的大型体育广场,颇有古罗马体育广场的风格。
实施避险搬迁让群众收获幸福感
坪娅藏族乡地处白龙江南岸山腰地带,是陇南市25个特困片区乡镇之一,所辖9个行政村共5697人。境内沟壑纵横,地势高而陡峭,地形地貌非常复杂,属典型黄土丘陵梁峁沟壑区。大部分村社处于泥石流、滑坡、地面垮塌灾害的威胁区域,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高山路陡土地薄,广种薄收生产难,辛辛苦苦忙到头,多数粮草喂牲畜,要想修房谋发展,还得外出卖劳力。”当地流传的民谣,一度是生产生活场景的写照。
为从根本上解除地灾威胁,有效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促进坪垭藏族乡可持续发展,甘肃厅坚持生态修复和扶贫脱坚工作有机结合,争取深度贫困区地灾搬迁避让项目资金4944万元。通过3年的努力,全乡整乡地灾搬迁避让工程全面完成,8个村1236户村民顺利入住新区,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民族团结示范点、易地扶贫搬迁示范区、美丽乡村和民族风情旅游村。
大灾面前为群众筑牢“生命工程”
2018年临夏回族自治州“7·18”暴洪灾害发生后, 甘肃厅迅速从地勘单位抽调228名地灾防治专家和专业技术骨干对全州地灾隐患点进行“拉网式”排查,组织编制完成《临夏州“7·18”群发地质灾害灾后重建规划》并上报自然资源部。同时,先后下拨1800万元应急资金,有力保障了全州灾后地灾救援处置工作顺利推进。2019年,甘肃厅还安排省级地灾防治专项资金4220万元用于灾后重建项目。
2018年7月12日上午8时,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南峪村江顶崖滑坡体发生重大险情。江顶崖下滑大约22米,滑坡体前缘崩塌,崩塌体体积约1万立方米,崩塌体堆积于白龙江中,造成南峪乡25户135间民房浸水。滑坡冲毁南屿大桥,导致舟曲县唯一通向外面的345国道中断, 19个乡镇101个行政村9122户36205人受灾,滑坡体造成2人遇难,1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元。
灾害发生后,甘肃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忠民带领地质勘查管理处的工作人员立即赶往舟曲,全面部署自然资源系统做好险情应急处置工作。同时,及时下拨300万元应急专项资金,并组织地勘单位对舟曲境内的253个地灾隐患点进行排查。甘肃厅地灾防治技术指导中心技术人员共设置监测点12个、布置监测仪器设备13台,确保发生险情、灾情能够及时报告并立即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同时,甘肃厅从甘肃省地矿局监测院、三勘院、一勘院、测绘院,甘肃省自然资源规划研究院和兰州大学等单位调派专业技术人员65人参与调查监测排查工作,调派应急通讯指挥车2台、单兵设备2套、中小型无人机5架、地质雷达1套和裂缝监测仪5套迅速展开应急调查、指导抢险救灾工作。
为了防止大规模的滑坡再次发生,甘肃厅使用无人机对整个滑坡体进行航拍,使用地震雷达勘察滑坡结构,利用三维扫描仪绘制滑坡体的三维影像,加密布设监测点,对山体的变形滑动情况24小时监测预警。应急抢险工作结束后,还争取中央专项资金6000万元对江顶崖滑坡进行应急治理,目前项目按期完工,保证了今年汛期不再受地灾威胁,得到了当地群众称赞。
一项项地灾治理和搬迁避让工作的有序推进,让少数民族贫困户逐步过上了安全幸福的生活,更增强了少数民族贫困村全力发展产业实现摘帽脱贫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