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记者从广东省林业局获悉,短短5年时间,广东抢救性地保护了一批重点湿地资源,湿地公园从12个大幅增加到241个,其中五成以上位于珠三角城市群。这批湿地公园发挥了显著的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
广东湿地资源较为丰富,全省湿地总面积2630万亩,湿地类型包含了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等5大类21个。
2013年以来,广东省把湿地公园建设作为省政府重点工作强力推进,提出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大行动,实施一系列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各地掀起了湿地公园建设热潮,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体系建设,以绿色生态水网为重点,将生态建设和治污结合,提出让湿地“进城、绕城、围城”的目标。
广东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强化对湿地公园建设的指导、检查和监督,严把申报条件和标准关,结合本地湿地资源特点,优先将功能区位重要、保护价值高或者受威胁严重的湿地纳入湿地公园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地确定湿地公园建设任务和布局。同时,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及时解决湿地公园发展建设中的问题。对管理混乱、保护不力的湿地公园加强重点监管,限期整改。
今年,广东省将新建20个湿地公园,打造一批湿地公园示范点,积极推动《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修订,陆续启动粤港澳大湾区水鸟迁徙廊道、珠三角地区生物生态廊道等建设,特别是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湿地生态的复育和保护,推动环珠江口湿地保护体系建设,在湿地保护、自然教育、水鸟迁徙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全方位提升大湾区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到2020年全省湿地公园总数达到280个,全省湿地保护率达52%,其中珠三角地区将达到155个。
目前,珠三角湿地的生态效应正逐渐转化为创新经济和高端人才的集聚效应,各地不约而同地出现了科技园区在湿地公园附近“扎堆”的现象。比如,“隐藏”在广州城市中心地标广州塔不到5公里的海珠国家湿地公园,2016年以来已有26家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央企以及上市公司项目在其周边汇聚,其中不乏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等一批国内领军企业。